伴随着NOA领航辅助驾驶的爆发,又一增量市场风口来临。
根据《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》数据显示,2025年1-8月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乘用车前装标配NOA(领航辅助驾驶)搭载率继续抬高至28.21%。其中,标配城区NOA(不含软件收费选装)占比32.48%。
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作为NOA领航辅助驾驶感知系统的基石,高精度定位市场开始进入爆发期,IMU从而成为核心基础设施。
一方面,NOA对于定位精度要求跃升至“厘米级”,且需要在隧道等卫星信号丢失场景稳定输出,这使得高精度IMU(惯性测量单元)变为NOA规模化量产的“核心刚需”。
另一方面,L3级自动驾驶已经按下“加速键”,对于高精度定位和姿态测量的要求还将不断扩大。有业内人士直言,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拥有更高精度的定位要求,对于IMU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。
《高工智能汽车》了解到,在NOA等复杂场景中,单一定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智能汽车对于“连续、高精度、高可靠”的定位需求。比如单一的GNSS定位技术由于受到信号遮挡、卫星轨道误差等因素影响,会出现定位精度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。
因此,各大车企普遍采用IMU、GNSS、RTK、SLAM等多种技术融合方案,确保定位精度和可靠性。比如大疆已经推出了惯导三目及激光雷达总成,而六分科技也研发了视觉感知定位终端,将双目相机、IMU、GNSS、RTK、视觉融合定位算法等技术集成为一体。
未来,高精度定位技术还将进一步融合5G+C-V2X车联网技术,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定位服务。
在组合定位技术当中,IMU是唯一能在所有场景下连续输出数据的技术,因而被作为“定位中枢”,承担“连续输出”的核心角色。比如在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中,如遇到隧道通行等场景下,GNSS信号中断时,IMU作为定位模块的兜底传感器,可以保证车辆300-500米辅助驾驶功能的运行。
资料显示,汽车级MEMS惯性测量单元(IMU)集成了MEMS加速度计、MEMS陀螺仪以及运动/姿态算法,能从三个方向测量汽车线性加速度和旋转角速度,并通过解算获得车辆姿态、速度和位移等信息,常用于车辆定位与导航、运动状态感知、环境感知辅助、控制与决策支持等模块及功能中。
近日,导远科技获得工信部电子五所颁发的自主可控评测报告,确认其6轴车规级MEMS IMU GST80惯性传感器芯片符合自主可控要求。
这意味着,导远科技已建立完整的MEMS IMU全栈研发体系且供应链可控,实现从设计验证、流片加工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自主掌控。
资料显示,GST80内建专用浮点运算加速器,能实时估计和消除传感器全寿命周期内的多种误差,并支持用户定义的定制功能,在感知节点即实现边缘智能。
同时,SCON(Safety Controller)实时监控内部所有的电源、时钟、软硬件功能和关键信号,实现潜在故障的即时预报和诊断,在可靠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安全。
作为业内率先同时实现车规品质、功能安全和自主可控的单片全自由度MEMS IMU,导远科技推出的GST80已获得国内外多家车企和Tier-1供应商的定点,并且已经开始向定制化客户供货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导远GST80芯片不仅可以应用在辅助驾驶领域,还可以应用在汽车主被动安全、线控底盘、机器人、具身智能等领域。
很显然,GST80芯片的自主可控和量产交付,也标志着国内车规级IMU芯片已经取得了关键突破。
过去,车规级IMU市场主要由博世、ST等厂商垄断,市场呈现了高度集中的特征。但近几年,伴随着导远科技、戴世智能、美泰科技、瑞声科技、华芯半导体等一众本土厂商的加速布局,中国车规级MEMS IMU成功实现了关键突破。
比如芯动联科开发的MEMS IMU产品集成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计,可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高精度惯性导航。此外,公司还在推进车规级六轴芯片的研发,从而满足智能汽车对于高可靠性传感器的需求。
资料显示,IMU主要可分为消费级、工业级、车规级、军用级,不同级别的IMU在设计、制造和成本方面有所差异。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演进,全球高性能MEMS IMU的市场前景巨大。比如在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中,IMU的精度需求达到1°/h以内,这为高性能MEMS IMU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导远科技率先实现了车规级MEMS IMU芯片的自主研发,无疑已经抢占了未来市场的先发优势。
此外,导远科技已经实现了从MEMS运动测量芯片到软硬结合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覆盖,产品包括IMU和GNSS模组,及组合导航系统P-Box等。日前,导远科技已经完成了第500万套高精度定位+姿态传感器的交付。
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