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几天央视播了个军事节目,画面里出现的东西可真让人眼前一亮。东部战区的部队正在训练使用一种叫ASN-301的巡飞弹,这玩意儿看着不大,威力可不小。更关键的是,节目里那个展示方式,怎么看都像是在给某些人敲警钟。
画面里那些发射车一字排开,每辆车上密密麻麻装了至少9枚,多的能装到18枚。这还不算完,解说员特意强调了一句:每一枚巡飞弹爆炸后能产生7000多枚破片,雷达站的操作人员基本上跑都跑不掉。你想想这个场景,一波齐射下去得有多少枚?那雷达站还不得被打成筛子?
说起来这东西也不算新鲜货了。早在2017年朱日和阅兵的时候就露过脸,今年9月的大阅兵上也有它。当时大家就注意到它那个造型挺特别的,小展弦比、无尾三角翼,看着就不是好惹的主儿。专门对付雷达的,业内人士给它起了个外号叫“雷达杀手”,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。
美国那边的专家看了节目后也坐不住了,马上跳出来分析说,这个时候播这个节目,明摆着就是在威慑。你说巧不巧,偏偏在台海局势紧张的当口,把这种已经量产、实战化的武器拿出来秀一把。这话里的意思,明眼人都听得出来。
咱们细说说这个ASN-301到底厉害在哪儿。节目里介绍得挺详细,这家伙从卡车上的多管发射器里弹射出去,靠火箭助推加速。飞起来之后能在天上转悠4个小时,射程能打到500公里外。你算算,从福建沿海飞到台湾那边,来回都够了。
最狠的地方在于它的搜索方式。这玩意儿用的是被动雷达,就是说它自己不发信号,专门接收别人雷达发出来的波。覆盖范围有25公里,频段从2GHz到16GHz全都能扫,世界上主流的地面搜索雷达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。一旦锁定目标,立马高速俯冲下去,30公斤的战斗部加上激光近炸引信,在空中就能引爆,那7000多枚破片就像天女散花一样砸下去。
这种被动探测的好处就是特别难防。你想啊,对方的电子战设备主要就是干扰、欺骗雷达信号的,可ASN-301压根就不主动发信号,你拿什么去干扰它?它就像个隐身的猎手,悄悄摸摸地听着周围的动静,等找到目标就一击致命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一段往事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,咱们其实想从以色列买这类装备,就是他们那个哈比无人机。当时谈好了要引进150架,花5500万美元。结果到了2000年,美国非要横插一脚,逼着以色列把合同给取消了。你说这事儿闹的,人家正常的军贸都要管。不过话说回来,还真得感谢美国这一手,逼得咱们自己搞研发,现在这ASN-301的性能比当年那个哈比不知道强到哪儿去了,价格还便宜得多。
咱们的科研人员也是争气,先是搞出了第一代的JWS-01,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,但好歹是有了基础。接着就是不断改进,性能越来越好,成本反而越来越低。这背后也有个挺有意思的合作模式——西北工业大学负责气动和电子技术,军工企业负责生产。学校和企业联手,这种模式在军工领域还真不多见。
现在的ASN-301长度2.5米,翼展1.5米,体型不大但设计得很紧凑。用的是汽油发动机,刮风下雨都能用,巡航速度大概在每小时150到200公里。有份测试数据显示,这东西用蜂群模式攻击的时候,命中率能超过90%。什么概念?就是你打10发,至少有9发能砸中目标。
这次节目播出来之后,最紧张的恐怕就是台湾那边了。为啥?因为这批装备出现在东部战区,而东部战区负责的就是台海方向。4个小时的续航时间,500公里的射程,正好覆盖台湾全岛。岛上那些爱国者防空导弹面对这种东西,恐怕也得发愁。
你算笔账就明白了。台湾全岛重要的雷达站点大概有80多个,要是用东风15、东风16这种导弹去打,一枚几百万美元,打完得花多少钱?而且有些临时架设的通讯设备、藏起来的雷达,导弹还真不一定能全找到。ASN-301就不一样了,便宜量又足,一次发射个上千枚都不心疼。
关键是这种打法能制造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局面。想象一下,台湾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目标,从厦门方向来的、从泉州方向来的、从不同地方同时飞过来的。这时候他们怎么办?开雷达吧,等于告诉ASN-301自己在哪儿,马上就会有一堆巡飞弹朝你扑过来。不开雷达吧,那防空系统就成了瞎子,完全失去作战能力。
这就是典型的饱和攻击战术。不求每一枚都有多精准,就靠数量取胜。你防空导弹再厉害,能同时拦截几百上千个目标吗?拦不住的话,雷达站就得遭殃。而且这些巡飞弹还能在空中盘旋好几个小时,慢慢搜索,一个一个找目标。急也没用,它就在你头顶上转悠,等你一开机就冲下来。
装载这些巡飞弹的卡车机动性也特别强,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。山地、丘陵、城市街道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。整个作战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很高,跟美国那个海马斯系统比起来一点都不差。而且咱们的供应链成熟,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,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。
以色列那个哈比无人机,一架要几百万美元,打起来真心疼钱。ASN-301虽然没公布具体价格,但看咱们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,成本肯定要便宜得多。这就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、大批量使用,不用担心打完了没得补充。
实战的时候,这东西肯定不会单打独斗。配合巡航导弹、地对地战术导弹、电子战飞机,多层次、立体化地突破对方防线。ASN-301负责压制雷达,让对方的防空系统变成瞎子和聋子,其他武器就能更轻松地完成打击任务。这种配合打法,才是现代战争的正确姿势。
节目里模拟的就是针对雷达站的饱和打击训练。多辆发射车同时开火,几十枚巡飞弹升空,然后分头去找各自的目标。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看着就知道平时没少练。部队的熟练程度已经相当高了,说明这装备早就不是摆设,而是实实在在形成战斗力的家伙。
有军事观察员分析说,ASN-301把台海的打击方式从导弹时代带进了无人机覆盖时代。以前可能需要用贵重的导弹去打每个目标,现在可以用大量便宜的巡飞弹先把雷达网撕开,后续的打击就容易多了。这种战术思路的转变,可能比武器本身的性能提升更有意义。
你想想看,北部的盆地、南部的高雄港、中部的花莲和台中,这些地方的雷达站如果同时遭到攻击会是什么场景?ASN-301可以从多个方向多批次起飞,对不同目标进行分类打击。有些负责干扰预警雷达,有些专门找火控雷达,有些盯着通讯设施。分工明确,效率更高。
这次央视高调播出这个节目,时机选得确实耐人寻味。外界都在猜测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用意,美国专家那边已经明确说了,这就是在释放信号。不管这个猜测对不对,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:解放军的装备越来越先进,实战化训练越来越扎实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。
从哈比到JWS-01,再到现在的ASN-301,这条技术路线走下来也有二十多年了。当年被别人卡脖子买不到装备,现在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比人家的还好。这背后是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,是整个工业体系能力的体现。说起来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:求人不如求己,自己有本事才是硬道理。
有人可能会问,这种武器到底会不会用?什么时候用?怎么用?这些问题其实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。武器装备的存在本身就有威慑作用,就像家里的灭火器,你希望永远都用不上,但必须得有。关键时刻能不能拿得出手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ASN-301的出现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军工制造能力。从设计到生产,从测试到装备部队,整个流程的成熟度已经相当高。而且这只是公开展示的一部分,还有多少没露面的装备,谁也说不准。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,反而更让人琢磨不透。
说到底,和平不是靠嘴说出来的,是靠实力保障的。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,别人才会尊重你,才不敢轻举妄动。ASN-301这样的装备越多,咱们维护和平的底气就越足。毕竟谁都不想打仗,但谁都得做好准备。
你怎么看这次央视播出的这个节目?是觉得这是正常的军事报道,还是认为确实带有某种特殊信号?如果真到了需要用上这些装备的时候,会是什么样的场景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。
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