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福建人对神佛的信仰,是自然而然融入生活的一部分。
寺庙里不断的香火、家里专门请的神龛,以及每年正月的游神,都大大方方地展示着人们对神灵的质朴的敬意。
若求健康平安,就去拜拜关公,遇到生意上的抉择,要扔圣杯问问妈祖,生活中的大事小事,总习惯问问神仙们的意见。
这样的信仰,给人力量和安慰,也能让心里多添一份安稳,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。
但当这种“信”,到了不分真假、不论是非的时候,就容易步入歧途。
图片
茶圈中,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就以“红茶养胃”的说法为例,不少茶友对此深信不疑,甚至将喝红茶作为一种治疗胃病的方法,胃不舒服的时候就喝红茶。
这就好比生了病不去看医生,反而去拜神,是本末倒置的糊涂做法。
其实红茶并没有茶友们想象中那么神,“红茶养胃”的说法,算是茶圈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,没有科学依据。
图片
《2》
有人认为红茶能养胃,大概是拿它跟绿茶对比之后得出的结果。
红茶属于全发酵茶,茶汤颜色深,滋味甘醇。
相比不发酵的、滋味鲜爽的绿茶,红茶对肠胃的刺激确实小一些。
天冷的时候,一杯温热的红茶下肚,胃里暖暖的,确实很舒服。
但这只能达到“暖胃”的效果,而并非“养胃”。
图片
热红茶带来的舒适感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温度,与茶叶本身关系不大。
我们平时喝下一杯热水,身体不也会感到温暖和放松吗?
这种由于温度而产生的短暂的舒适感,并不能说明红茶本身具有养胃或者治疗胃病的功能。
所以,如果一杯红茶喝下去,感觉胃部温暖舒适,顶多只能说明喝热红茶暖胃不刺激,完全谈不上“养胃”。
更何况,不管什么茶,只要趁热喝,都有温暖身体的作用,难道要说所有茶都能“养胃”吗?
图片
《3》
茶叶中,会对肠胃造成刺激的物质是茶多酚。
从工艺来看,红茶虽然是全发酵茶,但不代表它完全不含茶多酚。
发酵过程中,红茶叶内的部分茶多酚会氧化,使风味变得更加醇和。
但仍有一部分,会留在茶叶中。
这是因为,红茶和绿茶一样,都经历过杀青。
杀青时,需要将茶青放在加热的铁锅中不断翻炒,让高温破坏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。
图片
多酚氧化酶被破坏后,茶多酚失去了进一步转化的途径,便会滞留在红茶内。
对部分肠胃脆弱的茶友来说,红茶依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,可能引起不适。
可见,即便红茶相对温和,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喝、当做养胃茶来喝。
平时喝红茶,应该注意喝茶方式,避免空腹喝茶、少喝浓茶,以免肠胃承受过多的负担。
所谓的“养胃”,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,而不是盲目地指望某种茶有奇效。
图片
《4》
其实,茶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茶多酚。
这些物质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,但过量摄入会也对身体造成刺激,相当于一把“双刃剑”。
把喝茶当成一种养胃的途径,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。
保持或恢复胃部的健康,要靠饮食、运动,以及必要时的就医,而不是单靠某一种茶类或者偏方。
图片
如果已经患了胃病,更不应该靠喝红茶来调理,或者用喝红茶来代替正规的医疗方法。
喝茶重在享受茶味,而不是为了某种功效去喝茶。
我们喝茶,可以是因为喜欢它的香气、滋味,也可以是因为它带来的闲适心情,但绝不能是因为把它当做一味治病的药。
这既是对茶叶的苛求,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。
图片
《5》
茶叶早已和拜神活动一样,成为了闽地风土人情的一部分。
喝茶不能盲目,正如信仰不能盲目。
一片茶叶,经过采摘、加工、冲泡,已经为茶客们奉献出了它的绝妙风味,为什么还要奢求更多呢?
喝茶的确是一项有益与健康的活动,有的茶类,例如老白茶,在多年陈化后也具有一定的药性。
但这也需要建立在适时、适量饮用的基础之上。
归根结底,茶不是药,茶友们可以继续享受它带来的温暖和舒适,却不该迷信茶叶能治病养生的夸大说法。
保持理性,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